新型冠状病毒与血小板减少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常常合并有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异常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在不同的样本人群中波动在15.7%-36.6%。浙大二院血液科钱文斌教授作为通讯作者近期在 Exp Hematol Oncol(IF 3.492) 发表文章,关注了这些血液指标的异常与新冠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本文的另一位共同通讯作者是杜克大学肿瘤中心血液病理科Ken H.Young教授。

血小板减少感染新冠病毒
血小板减少感染新冠病毒

病例收集
2020年2月10日-2020年3月15日火神山医院178例SARS-CoV-2住院患者,均经RT-PCR诊断明确,前瞻性研究和分析。所有患者均需进行实验室检查和胸部CT检查,包括临床症状表现、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液生化、SARS-CoV-2核酸和抗体检测及影像学评价。根据美国胸科学会社区获得性肺炎指南,肺炎的严重程度分为非严重和严重亚型;采用ISTH指南诊断DIC;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DIC发生率与生存率的相关性。

患者基本情况分析
女性72例(40.4%),男性106例(59.6%),中位年龄64岁,只有16.9%的患者以发热就诊。93例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32.6%)、糖尿病(17.4%)、冠心病(5.6%)、乙型肝炎(3.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2%)、脑血管疾病(1.7%)、慢性肾脏疾病(1.7%)和癌症(1.1%)。大多数患者为非重症患者(72.5%),27.5%为重度患者。

实验室分析
重症患者的白细胞计数高于非重症患者,分别为7.90(5.65-10.05)×109/L和5.40(4.40-7.05)×109/L(p=0.000),且重症患者的淋巴细胞明显减少。同时,重症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也高于非重症患者,而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血红蛋白无统计学差异。

血小板计数分析,重症患者血小板计数为186.00(103.50–249.00)×109/L,明显低于非重症患者251.00(202.00–317.00)(p=0.000)。重症患者的凝血功能也显示明显异常,凝血酶原时间(PT)为14.55(13.40–16.53)s vs.12.70(12.15–13.59)s(p=0.000);国际标准化比率(INR)为1.21(1.13–1.36)vs.1.06(1.01–1.13)(p=0.000);凝血酶时间(TT)16.35(15.69–17.47)s vs.15.68(14.79–16.69)s(p=0.011);D-二聚体1.05(0.68–5.90)mg/L vs.0.42(0.28–0.79)mg/L(p=0.000)。

肝功能比较分析,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在两个亚组间无显著性差异,ALT 30.80(19.00–58.30)IU/L vs.28.80(15.75–50.15)IU/L(p=0.487);AST 27.80(19.30–40.55)IU/L vs.22.6(16.7–32.03)IU/L(p=0.102)。总蛋白水平、白蛋白(ALB)和血糖水平在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而球蛋白(GLB)、B型利钠肽和血清肌酐无显著性差异。重症患者乳酸脱氢酶(LDH)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也明显升高。重症患者的DIC发生率为6.1%,而非重症组为0%。

新冠病毒别追我
新冠病毒别追我

在spearman相关分析中,患者起病时血小板减少与凝血功能异常显著相关,血小板减少也与DIC发生显著相关性,与总体生存率无显著相关性,但是入院后1周内血小板减少与生存率呈现显著相关(p=0.019)。总体患者的死亡率为3.93%,非重症和重症患者的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100%对85.7%,p=0.000)。

我们观察到7例死亡患者中有6例在住院期间出现血小板减少症,随后血小板计数进行性下降,直至死亡。8例康复的重症患者,有6例在入院后1周内出现血小板减少,随着SARS-CoV-2igm/IgG阳性,冠状病毒核酸阴性,血小板水平恢复。

讨论分析

本文首次研究COVID-19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功能的动态变化,在重症和非重症患者具有生物学意义。重症患者入院时、入院后1周和2周血小板水平明显低于非重症患者。病毒感染可能影响造血,在既往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患者中也报告了血小板减少症,推测SARS-CoV-2可能影响巨核细胞成熟和血小板生成。

本项研究同时发现,血小板减少与凝血功能及DIC发生率显著相关,入院1周后血小板减少与生存率显著相关。虽然仅为单中心研究、随访时间不长,但是可以推测凝血功能异常和血小板减少与疾病严重程度和生存结局有关,尤其是在疾病进展到过期中一旦出现血小板计数进行性降低,强烈提示不良结局。与此相反,轻症患者血小板减少比例不高,或者在疾病良好控制/SARS-CoV-2核酸检测转阴之前,血小板计数即可改善,同时IgM和IgG SARS-CoV-2结合抗体与血小板的改善有关,可被视为疾病恢复的早期生物标志物。

结论
血小板减少与COVID-19患者凝血功能异常、DIC风险增加、病情严重及死亡率增加有关,其机制可能与病毒感染导致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和血小板生成受抑相关。

文章属于病友个人治疗见解及自身对疾病的治疗分析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谨慎参阅!

提示:ITP6病友网站内任何对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

作者:血小板减少交流群病友分享(文章内图片于群内交流)

链接:https://www.itp6.com/18511.html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年5月24日 下午5:13
下一篇 2024年5月25日 下午1:25

相关推荐

  • 单纯的血小板减少能彻底的治好吗?

    单纯的血小板减少能彻底的治好吗?去做双眼皮,查血常规,发现自己血小板偏低,只有71。正常是100+,所以有点纠结,不知道为啥低。这这几年身上特别容易有紫青,自己有时候也不知道啥时候就磕身上一块。当时就觉得自己可能凝血不好,今天查血常规发现确实血小板偏低,我今天是例假刚过去第一天。最近也在节食减肥,不知道跟这些有关系没。我个人饮食习惯也不好,特别挑食。不爱吃肉…

    2024年7月18日
    41000
  • 关于切脾能根治ITP吗?还有其他的治疗方法吗?

    切脾能根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吗? 切了脾和激素一样仍然有半数以上的病人要复发。脾切除术是治疗类固醇耐受性或依赖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有效疗法。随着利妥昔单抗和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拮抗剂(TPO-RA)等医学替代疗法的出现,脾切除术的应用减少,现常只用于多种医疗方案均无效的患者。 关于切脾 细胞都在脾脏,抗体在脾脏产生,如果脾切掉,管你合不合成…

    2022年5月10日
    1.8K00
  • 血小板减少患者妊娠分娩及新生儿处理

    1.查找病因和治疗: 判断是原发病(狼疮、抗磷脂综合征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病情活动还是其他因素如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妊娠血容量增大,相对性血小板减少而非血小板破坏增加)、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病毒感染、HELLP综合征(以溶血、肝酶升高和血小板减少为特点,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严重并发症,多发生在产前,典型表现为乏力、右上腹痛及恶心呕吐、…

    2022年5月18日
    1.7K00
  • 微信病友交流群
  • 我与成人斯蒂尔病的一些经验分享

    很久前答应过病友写一篇关于自己斯蒂尔治疗过程的的分享文章,一直懒拖没能提笔。为了不辜负关注我和加我qq的病友们,我来大概说说自己的成人斯蒂尔治疗过程和经验建议。以下只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借鉴和参考。有不同经验建议和想法的大家可以一起讨论。 我是06年10月底发病,初始症状咽痛发热关节肌肉疼痛,抗生素输液治疗一周后无效面部有皮疹后去住院治疗。一过性发热持续32天…

    2022年8月20日
    1.3K00
  • 血小板减少紫癜,得病三年多老是头晕

    请问我女儿是血小板减少紫癜,得病三年多了,用激素8个月,效果不是很好,最高时血小板是43,后来就喝中药,中药喝了三年多了,还是一直不稳定,喝中药时血小板最高61,后来再喝中药的同时我们用吃花生衣粉罐胶囊。 花生衣粉吃了有5个月了感觉效果还可以,现在血小板是69 ,喝5个月我们做了两次血常规守检查,这5个月都能保持在50以后,也没有掉下来,请问喝花生衣粉对身体…

    2023年2月12日
    8240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微信号:w959870

在线咨询:请联系病友群内 群主万哥
邮件:wange@itp6.com

时间:7*24小时 不打烊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血小板减少不仅是一种疾病,只是一个症状而已,它是一类存在多种发病机制的异质性疾病,查不到原因时暂时定性称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以前叫原发性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现在统称为ITP!ITP6病友网由病患制作是患者互动、沟通、学习、互助的平台,建立病友交流群抱团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