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与血小板减少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常常合并有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异常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在不同的样本人群中波动在15.7%-36.6%。浙大二院血液科钱文斌教授作为通讯作者近期在 Exp Hematol Oncol(IF 3.492) 发表文章,关注了这些血液指标的异常与新冠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本文的另一位共同通讯作者是杜克大学肿瘤中心血液病理科Ken H.Young教授。

血小板减少感染新冠病毒
血小板减少感染新冠病毒

病例收集
2020年2月10日-2020年3月15日火神山医院178例SARS-CoV-2住院患者,均经RT-PCR诊断明确,前瞻性研究和分析。所有患者均需进行实验室检查和胸部CT检查,包括临床症状表现、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液生化、SARS-CoV-2核酸和抗体检测及影像学评价。根据美国胸科学会社区获得性肺炎指南,肺炎的严重程度分为非严重和严重亚型;采用ISTH指南诊断DIC;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DIC发生率与生存率的相关性。

患者基本情况分析
女性72例(40.4%),男性106例(59.6%),中位年龄64岁,只有16.9%的患者以发热就诊。93例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32.6%)、糖尿病(17.4%)、冠心病(5.6%)、乙型肝炎(3.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2%)、脑血管疾病(1.7%)、慢性肾脏疾病(1.7%)和癌症(1.1%)。大多数患者为非重症患者(72.5%),27.5%为重度患者。

实验室分析
重症患者的白细胞计数高于非重症患者,分别为7.90(5.65-10.05)×109/L和5.40(4.40-7.05)×109/L(p=0.000),且重症患者的淋巴细胞明显减少。同时,重症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也高于非重症患者,而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血红蛋白无统计学差异。

血小板计数分析,重症患者血小板计数为186.00(103.50–249.00)×109/L,明显低于非重症患者251.00(202.00–317.00)(p=0.000)。重症患者的凝血功能也显示明显异常,凝血酶原时间(PT)为14.55(13.40–16.53)s vs.12.70(12.15–13.59)s(p=0.000);国际标准化比率(INR)为1.21(1.13–1.36)vs.1.06(1.01–1.13)(p=0.000);凝血酶时间(TT)16.35(15.69–17.47)s vs.15.68(14.79–16.69)s(p=0.011);D-二聚体1.05(0.68–5.90)mg/L vs.0.42(0.28–0.79)mg/L(p=0.000)。

肝功能比较分析,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在两个亚组间无显著性差异,ALT 30.80(19.00–58.30)IU/L vs.28.80(15.75–50.15)IU/L(p=0.487);AST 27.80(19.30–40.55)IU/L vs.22.6(16.7–32.03)IU/L(p=0.102)。总蛋白水平、白蛋白(ALB)和血糖水平在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而球蛋白(GLB)、B型利钠肽和血清肌酐无显著性差异。重症患者乳酸脱氢酶(LDH)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也明显升高。重症患者的DIC发生率为6.1%,而非重症组为0%。

新冠病毒别追我
新冠病毒别追我

在spearman相关分析中,患者起病时血小板减少与凝血功能异常显著相关,血小板减少也与DIC发生显著相关性,与总体生存率无显著相关性,但是入院后1周内血小板减少与生存率呈现显著相关(p=0.019)。总体患者的死亡率为3.93%,非重症和重症患者的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100%对85.7%,p=0.000)。

我们观察到7例死亡患者中有6例在住院期间出现血小板减少症,随后血小板计数进行性下降,直至死亡。8例康复的重症患者,有6例在入院后1周内出现血小板减少,随着SARS-CoV-2igm/IgG阳性,冠状病毒核酸阴性,血小板水平恢复。

讨论分析

本文首次研究COVID-19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功能的动态变化,在重症和非重症患者具有生物学意义。重症患者入院时、入院后1周和2周血小板水平明显低于非重症患者。病毒感染可能影响造血,在既往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患者中也报告了血小板减少症,推测SARS-CoV-2可能影响巨核细胞成熟和血小板生成。

本项研究同时发现,血小板减少与凝血功能及DIC发生率显著相关,入院1周后血小板减少与生存率显著相关。虽然仅为单中心研究、随访时间不长,但是可以推测凝血功能异常和血小板减少与疾病严重程度和生存结局有关,尤其是在疾病进展到过期中一旦出现血小板计数进行性降低,强烈提示不良结局。与此相反,轻症患者血小板减少比例不高,或者在疾病良好控制/SARS-CoV-2核酸检测转阴之前,血小板计数即可改善,同时IgM和IgG SARS-CoV-2结合抗体与血小板的改善有关,可被视为疾病恢复的早期生物标志物。

结论
血小板减少与COVID-19患者凝血功能异常、DIC风险增加、病情严重及死亡率增加有关,其机制可能与病毒感染导致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和血小板生成受抑相关。

文章属于病友个人治疗见解及自身对疾病的治疗分析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谨慎参阅!

提示:ITP6病友网站内任何对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

作者:血小板减少交流群病友分享(文章内图片于群内交流)

链接:https://www.itp6.com/18511.html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年5月24日 下午5:13
下一篇 2024年5月25日 下午1:25

相关推荐

  • 血小板减少可能是自身免疫系统异常造成的!

    血小板对机体的止血功能极为重要,因血管创伤而失血时,血小板在生理止血过程中的功能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创伤发生后,血小板迅速黏附于创伤处,并聚集成团,形成较松软的止血栓子;第二段主要是促进血凝并形成坚实的止血栓子。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会导致血液中的血小板数值下降,也就是临床上常见的血小板减少。而血小板减少时,多会导致患者有诸多临床表现,诸如…

    2023年5月28日
    84000
  • 血小板减少患者生产

    血小板减少患者生产/南京鼓楼医院我怀孕之前和孕早期,血小板一直在30左右,真的是很少。各项检查都做过,指标正常,所以是不明原因的血小板减少。大概也有很多女生跟我一样。所以如果你们对怀孕生娃也有所担忧,希望可以给你们一些参考和帮助。所以也是因为血液方面的原因,我选择在鼓楼医院这样有血液科的综合医院生娃。孕早期的各项检查均没有问题,除了血小板指标过低。建小卡的时…

    2024年7月17日
    40100
  • 血小板减少运动的建议

    各位朋友,大家好!自从我将自己的病历发帖后,部分朋友的跟帖中都提到了“运动”。不过关于运动,我有以下几个建议,希望对血小板减少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1.生命在于运动。2.提倡有氧运动,反对剧烈运动。3.无论血小板指标多少,如有自发出血,不提倡运动。指标在20以下,更不可随意运动。一般在这个时候,医生会要求住院。4.血小板在20以上,无自发出血,可以运动,比如爬…

    2024年3月30日
    1.0K00
  • 有没有接种疫苗的病友,干燥综合征能打疫苗吗?

    4月份因为左边腮腺肿大两月余去三甲医院检查被确诊干燥,之前对这个病完全没有了解,只是听过有这个病,通过医生和网络的信息,回想多年来自己身体难以察觉的异常,可能这个病在身体里已经潜伏很久了,一次发烧之后十来天腮腺肿大,直接诱发此病,让我正式成为干燥综合征患者。 我现在服用甲泼尼龙一颗半、羟氯喹一颗!血项:红细胞有点低!血沉:20,有干燥综合症的朋友已经打过新冠…

    2022年12月28日
    1.2K00
  • 微信病友交流群
  • 不断减少的血小板稳定了

    临床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案例诊治回放 初次发病情况:2016年12月7日,发现皮肤有些出血点、瘀青,以为是皮肤病。到成都市某医院皮肤科就诊,皮肤科医生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却在检查血常规后,发现血小板水平仅13×10^9/L(正常范围是100×10^9/L~300×10^9/L),有大出血的风险,建议血液科检查。血液科经骨髓等系列检查后,诊断“免疫性血…

    2023年5月3日 治疗过程分享
    7940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微信号:w959870

在线咨询:请联系病友群内 群主万哥
邮件:wange@itp6.com

时间:7*24小时 不打烊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血小板减少不仅是一种疾病,只是一个症状而已,它是一类存在多种发病机制的异质性疾病,查不到原因时暂时定性称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以前叫原发性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现在统称为ITP!ITP6病友网由病患制作是患者互动、沟通、学习、互助的平台,建立病友交流群抱团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