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种二线治疗的药物既能提高迅速提升血小板,降低治疗风险,还能兼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舒适感呢?
有那就是曲类药物,例如目前已经上市的阿伐曲泊帕、艾曲泊帕、海曲泊帕、芦曲泊帕,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多项研究显示,曲类药物可以在短时间内显著提高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另外,与传统的输血治疗相比,曲类药物能够更持久地维持血小板数量,减少患者对输血的需求。在副作用方面,曲类药物相对较轻,一般只表现为轻度恶心、呕吐等,但并不常见。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以无明确诱因的孤立性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减少为主要特点[1]。随着药物的更新,ITP患者得到了较好的管理和治疗,但仍有一部分患者会进展为难治性ITP。难治性ITP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恶化,临床管理非常困难。如何提高难治性ITP的治疗效果,改善这类患者的预后是目前临床上的研究热点之一。
对于复发难治性或慢性ITP患者,激素治疗效果不佳,且副作用大,如长期应用可引起肥胖、高血压、高血糖、感染、骨质疏松等并发症,因此需尽快应用二线方案比如曲类药物:艾曲波帕、阿伐曲泊帕、芦曲泊帕和海曲泊帕都是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的药物,它们都属于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尽管它们的作用机制相似,但它们在结构、药代动力学、特殊人群使用和禁忌症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包括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和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其通过特异性结合血小板生成素(TPO)受体,调节巨核细胞增殖、分化与成熟,促进血小板生成。近年来,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广泛用于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出血风险、减少血小板输注、避免血液制品输注的不良反应。目前,全球已有5种促血小板生成药物获批进入临床应用,包括rhTPO、罗普司亭(Romiplostim)、艾曲泊帕(Eltrombopag)、海曲泊帕(Hetrombopag)、阿伐曲泊帕(Avatrombopag)及芦曲泊帕(Lusutrombopag)。深入了解此类药物的分子特征和机制特点,正确掌握用药指征,选择合适的剂量和疗程,规避不良事件,对临床医师十分重要。本共识由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召集国内相关领域专家讨论制定,旨在规范、指导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在国内的临床应用。
艾曲泊帕是全球第一个获批上市的口服TPO-RA,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及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批准治疗慢性ITP、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血小板减少、初诊及难治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在我国获批的适应证为≥6岁慢性ITP及既往经过免疫抑制治疗(IST)缓解不充分的成人SAA患者。
海曲泊帕是我国第一个自主研发的口服TPO-RA,其对艾曲泊帕的分子结构进行了修饰。于2021年6月获CFDA批准用于对糖皮质激素及免疫球蛋白等治疗反应不佳的慢性ITP、对IST反应不佳的成人SAA患者。
艾曲泊帕和海曲泊帕分子结构中均含有金属离子螯合基团,与抗酸药或含多价阳离子的其他产品(如奶制品和矿物质补充剂)合用时会显著降低药物暴露量。因此需空腹给药,给药前后与食物或其他药品至少间隔2 h以上。因其可增加体内储存铁的排出,对铁代谢正常的患者可引起铁缺乏(多见于儿童)[1];而对铁过载的患者具有一定的祛铁作用[2]。有关艾曲泊帕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东亚裔、女性、老年(≥65岁)及肝功能损害患者的药物暴露量较高,肾功能损伤患者暴露量较低。
阿伐曲泊帕是新一代的口服TPO-RA,其分子结构中不含金属离子螯合基团,不受饮食限制,可与餐同服。年龄(18~86岁)、体重(39~135 kg)、性别、种族、肝功能损害及轻中度肾功能损害均不会对药代动力学产生有临床意义的影响。目前在我国获批用于择期行诊断性操作或手术的成人慢性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CLDT)患者,在欧美国家还获批用于既往治疗反应不佳的成人慢性ITP患者。
体外研究显示,海曲泊帕及阿伐曲泊帕促进巨核细胞增殖分化的能力均强于艾曲泊帕,人胎肝CD34+细胞移植小鼠试验证实阿伐曲泊帕升高血小板计数的幅度高于艾曲泊帕[3,4]。但三者临床疗效的差异还需要头对头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予以证实。
文章属于病友个人治疗见解及自身对疾病的治疗分析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谨慎参阅!
提示:ITP6病友网站内任何对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
作者:血小板减少交流群病友分享(文章内图片于群内交流)
链接:https://www.itp6.com/18044.html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