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血常规检查发现血小板减少,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常常感觉如临大敌。因为血小板是人体凝血和止血功能的重要风向标。人体血小板计数正常参考范围为(100-300)×10″9/L。通常情况下,血小板数值小于50×10″9/L时,人体即存在皮肤、黏膜出血的危险性;当血小板数值小于20×10″9/L时,人体将有自发性出血的高度危险性;血小板数值小于10×10″9/L时则有极高度危险性。
近日,家住鲁山县的胡爷爷因为呼吸道感染在当地卫生院就诊时,血常规检查发现血小板异常减少,仅为22×10″9/L。无独有偶,叶县的路爷爷因感冒治疗时同样发现血小板减少,数值更低,仅为14×10″9/L。
这样异常减少的血小板是怎么回事?怕不是得了血液病?这样的揣测让两位老人及其家人内心难安。在当地治疗后,情况依然没有好转,两位老人不得不赶往上级医院求医。在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一院),血液内科检验室经多番论证后证实:两位老人并非真正的血小板减少。在另一种(预稀释)模式下的血常规数据显示,两位老人的血小板均处于正常值。
血小板“假性”减少让人虚惊一场
同样是血常规检查,为何两种检查模式下的结果相差如此大?近日,在市一院血液内科,科室医生杨海说:“要探知答案,首先需要了解血常规检查时用的一种试剂——抗凝剂,是用来阻止血液凝固的。”
“抗凝剂有多种。在国内检验学领域,EDTA-K2(乙二胺四乙酸)是临检工作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抗凝剂和试剂之一。”杨海介绍,EDTA-K2对于大多数人的血液来说,都可以快速有效地阻止血液凝固,便于后续的细胞检测。但是,有极个别人的血液对于EDTA-K2抗凝剂有依赖性。在抗凝剂诱导下,正常应该分散分布的血小板发生了聚集,这就导致在自动化仪器计数时血小板出现“假性”减少。
“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大概为千分之一。”杨海表示,虽然概率不高,但一旦遇到,往往会导致临床错误诊断以致延误病情,严重者甚至要进行不必要的血小板输注。因此,临床上如遇到血小板计数偏低且无相应临床表现时,应考虑EDTA依赖因素,并行外周血细胞形态检查复检。若镜检发现血小板大量聚集且数量估算与仪器检测结果不符时,应怀疑EDTA-PTCP并采取相应处理方法。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应得到重视
当前,多数医院门急诊患者人满为患,血常规标本量较大,检验工作人员既要快速操作又要保证数据质量可靠。因此,对于此类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更应该了解。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外周血细胞形态学这一传统而又重要但往往被忽视的检查项目。”杨海说,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即对血液进行涂片、染色等一系列操作后,在显微镜下观测血细胞形态与数量的一项检查。
“患某些疾病时,血细胞会发生质和量的改变或出现异常细胞。这时,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就显得尤为重要。它简单易行、快速便捷,对临床诊治有很好的提示作用。”杨海提醒,进行血常规检查时辅以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既可起到互补作用,丰富血常规内容,也有助于提高检验质量,保障血常规结果。
文章属于病友个人治疗见解及自身对疾病的治疗分析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谨慎参阅!
提示:ITP6病友网站内任何对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
作者:血小板减少交流群病友分享(文章内图片于群内交流)
链接:https://www.itp6.com/17827.html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