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在人体内很重要,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过程中都要用到它。它就像人体血管的“水龙头”,一旦血小板减少,如同“水龙头”拧不紧,会导致血液流失,因此临床患者在服用一些有可能减少血小板的药物时,一定要注意检查血小板,以免带来更大伤害。
案例经过
患者,男,61岁,突发意识丧失,四肢抽搐2小时,急诊以”癫痫”入院,三年前曾以”脑出血入院,住院期间发现,糖尿病,高血压”,病情好转后出院,遗留左侧上肢肌力减退,院外长期口服”硝苯地平,二甲双胍,格列美脲”降糖降压治疗,但平日未规律监测,”癫痫”病史8月余,间断发作3次,院外口服”丙戊酸钠”治疗。
入院查血常规白细胞4.06×109/L,红细胞4.74×1012/L,血小板45×109/L(BC-5300及其配套试剂),纤维蛋白原(FIB)1.57g/L(赛科SF-82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血糖6.91mol/L,谷草转氨酶51U/L(BS-800及其配套试剂),其他无异常。
患者血小板减少?先检查标本,并无肉眼可见凝块,仪器正常,质控在控,根据血常规复检规则,血小板涂片镜检确定血小板确实不多后,打电话给医生,患者血小板减少?抽血是否顺利?医生表示,入院前曾检查血常规,血小板44×109/L,但是患者之前曾经住过院,查血小板正常,医生正排查血小板减少原因。
医生也在找原因?是仪器?采血管没混匀?抽血抽的太慢?还是药物?其实干检验遇到异常结果的处理,跟警察遇到案子需要破案差不多,一条条线索追查,一条条否定,再经过否定之否定,抽丝剥茧,最后才能明确原因。
打开医院HIS系统查看患者病历,癫痫?服用丙戊酸8个多月?会不会是这个药物影响?
百度搜索丙戊酸说明书,其副作用中有介绍偶见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多为血小板减少,罕有贫血、白细胞减少或全血细胞减少,甚至会有凝血功能异常。继续搜索,也有文献报道患者服用丙戊酸钠后致血小板减少及低纤维蛋白原血症[1]。该患者血小板纤维蛋白原也减低,会不会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将文献报道截屏后发给医生,医生表示,家属及患者不同意做骨穿,刚跟上级医院医生会诊联系过,也是考虑药物引起,正准备跟家属沟通先更换抗癫痫药物,没想到我们检验科居然也这么快想到是药物影响。
案例分析
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有很多,细菌及病毒感染、肝脏疾病、肾脏疾病、酗酒、妊娠、手术以及使用药物等因素都能够诱发血小板减少症。其中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是门诊最常见的血小板减少症之一。因此,患者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如果出现血小板计数急剧下降,应考虑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
作为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的常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功能紊乱,少见肝功能异常,致血小板减少更是偶发,因此易被忽视[2]。
丙戊酸钠引起血小板减少,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其毒性作用引起造血干细胞的直接损伤;②通过减少血栓索A2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③体内v-w因子水平下降导致血小板功能降低:④通过改变红细胞膜负性磷脂的表达,降低血小板的活化程度[3]。
另有文献指出,血小板减少的程度与丙戊酸钠的剂量及服用时间呈负相关,随着剂量的加大,服用时间越长,血小板数量出现显著性降低[4]。
总 结
检验科作为临床的“幕后”小助手,不仅要及时、准确的发出报告,还应关注、学习临床相关知识,深入了解并警惕各种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干扰与影响,只有思维跟上临床医生的“脚步”,与临床进行有效沟通,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专家点评
药物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较常见的药源性血液性疾病,可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但是,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有可逆性,没有了药物的因素,血小板就会升起来。因此,临床用药中,要增强预防意识,应用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及时进行血小板计数监测。一旦出现血小板减少的症状或体征,应立即停用各种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药物,并采取措施,进行对症治疗。
文章属于病友个人治疗见解及自身对疾病的治疗分析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谨慎参阅!
提示:ITP6病友网站内任何对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
作者:血小板减少交流群病友分享(文章内图片于群内交流)
链接:https://www.itp6.com/16107.html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