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减少的血小板,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是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而再生障碍性贫血(AA)同样是血液科常见的疾病。临床上,两者可能会出现相似的表现,有时可能难以鉴别,《血小板减少症经典病例》一书中,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黄美娟、杨凤娥两位医师描述了一例患者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反复发作 8 年,到底是何原因?让我一起来看看吧。

疾病反反复复
疾病反反复复

主诉及现病史
患者女,34 岁,职员。2015 年 4 月因体检发现宫颈息肉,为行宫颈息肉摘除术入院。近期无服药病史,无毒物接触史,无输血史,无肝炎病史,无出血性疾病家族史。血常规示白细胞和血红蛋白正常,血小板 50×109/L。
自诉 2011 年 3 月体检时发现血小板计数减少,血小板 80×109/L,白细胞及血红蛋白正常,未进一步诊治,血小板一直波动于 60×109/L~80×109/L 之间。

疑问一:血小板为什么一直减少,真的可以忽略吗?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骨髓印片:增生活跃,全片巨核细胞 14 个,均为颗粒型巨核细胞。
骨髓活检病理:骨髓增生活跃,粒红比例大致正常,巨核细胞不少,分化不成熟,网状纤维(-),病理结论;巨核细胞成熟障碍。
乙肝两对半:HBsAg 及 HBeAg 阴性,HBsAb 及 HBcAb 阳性,HBeAb 弱阳性。
风湿系列:均阴性。
Torch 示 :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 1 型及细小病毒 IgG 阳性,余抗体阴性。
余凝血、贫血系列无异常。

疑问二:结合辅助检查看似有了诊断思路,那么具体是什么呢?
继续往下看:
后患者宫腔镜下息肉摘除过程顺利,出血量不大。此后因出血表现不明显,未进行治疗,继续监测血常规,血小板波动于 50×109/L 左右。
2017 年 12 月患者因「难免流产」再次就诊,发现血小板降至 22×109/L。
2018 年 2 月患者血常规示白细胞 1.43×109/L,中性粒细胞 0.19×109/L ,血红蛋白 69 g/L,网织红细胞 1.36%,血小板 27×109/L,网织红细胞计数 25×109/L ,再次复查凝血四项、风湿系列相关检查及抗磷脂抗体均阴性。
两次不同部位骨髓检查示有核细胞增生减低,可见非造血细胞团,每片巨核细胞数量 1 个。
两次骨髓活检病理:网状纤维(-)。
FISH 检查 GLP CSF1R/GLP D5S23, D5S721(5q33/5p15)(红 / 绿)、EGR1/GLP D5S23,D5S721(5q31/5p15)(红 / 绿)、D7S486/CSP 7(7q31/7p11q11)(红 / 绿)、D7S522/CSP 7(7q31/7p11q11)(红 / 绿)、D20S108 (20q12)(红)、CSP 8 (8p11q11)(绿)及 CSP X/CSP Y(绿 / 红)等位点,未见异常信号。
全腹部彩色 B 超:未见异常。
诊断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SAA)。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疑问三:为何最开始诊断为 ITP,而后续又诊断为 AA?
带着上述疑问,让我们来看看专家是怎么分析的:
本病例年轻女性,8 年前因体检发现血小板减少,未进行系统规范诊治,血小板持续 4 年保持于 60×109/L~80×109/L 之间,无明显出血倾向。4 年后因为手术需要,做术前检查发现血常规仍提示血小板减低,血小板 50×109/L,考虑患者年轻女性,血小板减少 4 年,既往体健,近期无服药病史,无毒物接触史,无输血史,无肝炎病史,无出血性疾病家族史,体检未发现阳性体征,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及先天性血小板减少可能性不大。
骨髓细胞形态学及骨髓病理结果排除假性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其他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最终结合骨髓印片及骨髓病理示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诊断为 ITP。
……
当患者出现新的问题后,根据相应的结果,考虑 NSAA 的可能。AA 是血液科常见病,诊断主要依据靠排除其他疾病。我们再次复查凝血四项、风湿系列相关检查及抗磷脂抗体均阴性,MDS FISH 相关位点未见异常信号,全腹部彩色 B 超:未见异常,排除其他获得性的全血细胞减少。两个部位骨髓穿刺及骨髓活检术结果提示有核细胞增生减低,可见非造血细胞团,巨核细胞数量减少,网状纤维(-),结合血常规诊断 NSAA。
……
专家有话说
杨仁池教授指出:根据《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016 年版)》该患者最初在诊断为 ITP 过程中存在不足,未行血小板抗体和血小板生成素 (TPO) 的检测,无法鉴别免疫性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无法排除不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无法正确诊断和指导治疗。最终明确诊断为 NSAA,诊断思路明确,为临床上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诊疗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因此,每一位患者,都是临床医生最为宝贵的学习资源;每一个病例,都是临床医生学无止境的临床样本。从患者的需求出发,聆听患者声音,是临床诊疗工作开展的根本。病例集的出版,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完善临床观察与分析,提高诊断水平,加强诊疗规范意识,优化诊疗思维。
明确了患者的诊断后,如何确定新的治疗方案呢?更多病例信息及专家探讨问题,敬请关注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与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在全国范围内遴选的多篇临床精品病案,经过全国 30 余位专家半年的严格评选和修改,将于 11 月 24 日第 17 届全国实验血液学学术会议期间举办新书发布仪式的血小板减少症领域权威书籍——《血小板减少症经典病例》。

文章属于病友个人治疗见解及自身对疾病的治疗分析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谨慎参阅!

提示:ITP6病友网站内任何对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

作者:血小板减少交流群病友分享(文章内图片于群内交流)

链接:https://www.itp6.com/16045.html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年11月4日 下午10:31
下一篇 2023年11月4日 下午10:35

相关推荐

  • ITP治疗不再依赖血小板计数

    免疫功能紊乱 孩子家长的迫切愿望(血小板提高到正常)与心情可以理解,一些医生的初衷也是好的。但是,任何一种疾病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也不例外。一些生物因素(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化学因素(如某些药物、苯)等作用于机体,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产生抗自身血小板抗体或其他破坏血小板的机制,使血小板迅速被破坏,血液循环中血小板减少,正常止血功能遭…

    2022年6月17日
    2.1K00
  • 丙球对于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很多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在急性期都会用丙种球蛋白来冲击数值,尤其是青少年患病群体。但对于丙球治疗血小板减少的作用机制很多患者及家属并不明白,今天就此问题进行相关讲解!丙球是什么?为什么可以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症? 丙种球蛋白是机体免疫系统中产生的一种蛋白质,也成为免疫球蛋白。是一种从健康人血浆中提取的蛋白质剂,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是提高人体免疫力的…

    2023年10月12日
    1.3K00
  • 微信病友交流群
  • 目前国内ITP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临床治疗如何进行选择的?

    成人ITP的治疗可分为一线治疗和二线治疗。目前,一线治疗药物主要是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在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才会进行二线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分为短疗程和长疗程,临床工作中,需要根据患者的状态选择相对适合的治疗方案。另外,糖皮质激素不能长期使用,长期使用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儿童患者可能会影响成长发育等。如果短期治疗…

    2023年9月20日
    82200
  • 免疫受损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我翻找了所有阿拐留下的资料。有血样分析,有各种生物的血液资料,还有一些外文的书籍与科研论文。里面大多是我看不懂的内容。而在这其中,一份研究报告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那是对于杜氏利什曼原虫的研究资料。杜氏利什曼原虫为内脏利什曼病或黑热病的病原体。生活史包括前鞭毛体及无鞭毛体两个时期,前鞭毛体寄生于节肢动物(白蛉)的消化道内,是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感染阶段,感染方式是白…

    2023年3月12日
    1.2K00
  • 有没有接种疫苗的再障患者,再生障碍性贫血能打疫苗吗?

    现在全国对于疫情的政策开始放开,社会面的阳性病例逐步增加,大家都增加了被感染的风险,家有没有接种新冠疫苗的再障患者,我查询百度看了专家做了实验,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打疫苗后,30%的人血象上升,30%下降,30%不便,得出没有影响的结论,建议还是打。我还是不敢打哎……但是现在突然放开了,就有点慌。。。怕免疫力低感染新冠阳性会严重成为重症症状危及生命的现象!毕竟…

    2022年12月10日
    1.6K0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微信号:w959870

在线咨询:请联系病友群内 群主万哥
邮件:wange@itp6.com

时间:7*24小时 不打烊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血小板减少不仅是一种疾病,只是一个症状而已,它是一类存在多种发病机制的异质性疾病,查不到原因时暂时定性称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以前叫原发性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现在统称为ITP!ITP6病友网由病患制作是患者互动、沟通、学习、互助的平台,建立病友交流群抱团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