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病房收治一名女性患者,37岁,既往有强直性脊柱炎,伴血小板减少症。但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一直没搞清楚,长期服用强的松治疗。2年前又发现双侧股骨头坏死。经熟人介绍来到我们风湿科就诊。查体发现该患者明显口干眼干,反复的腮腺肿大,典型的猖獗齿(牙齿成片脱落,牙根变黑),结合实验室检查最后确诊为干燥综合征,继发血小板减少。给以中西药联合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血小板由入院时的2.1万升至10.0万,全身症状也明显改善。其实我们风湿科在临床遇到血小板减少的病人很多,许多病人走了很多弯路,治疗效果不太理想。今天我就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对策给大家做一下科普宣传。
血小板是由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的胞质分割而生成,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促进止血、加速凝血、防止出血等重要生理功能。当组织受伤出血时,血小板常成群聚集,促进血液凝固而起止血作用。血小板减少是指血常规检测血小板计数至少两次少于100×109/L。通常,如果血小板低于50×109/L,则提醒可能有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多半是由于血小板的生成障碍或生成减少,破坏或消耗过多,以及血小板分布异常等。具体常见于以下几种疾病。
首先,血液系统疾病:如急性白血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这是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最主要原因。
其次,风湿免疫性疾病:这也是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多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据报道该病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约为7% ~ 30%,其次为干燥综合征,另外系统性硬化症、多发性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也会引起血小板减少。发病机制主要是这些疾病产生的自身抗体对血小板的成长产生了抑制。长期的顽固的血小板减少症要考虑可能是风湿免疫病引起的。
第三,是感染因素:如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EB 病毒和麻疹病毒等,这些感染因素可能对骨髓巨核细胞分化、发育、成熟过程造成了直接损伤,从而导致血小板产生计数的减少和功能的缺陷。临床中常见一些血小板减少患者因为上呼吸道感染导致血小板减少症加重或反复。
第四,肝炎、肝硬化和脾功能亢进:尤其是肝硬化患者血小板数量下降最为明显。
第五,部分药物可能会引起血小板减少:如肝素、利福平、磺胺类、环孢素、利妥昔单抗等,在停药后血小板一般能升至正常水平。
第六,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可能与这些疾病患者体内血小板处于活化状态,血液粘稠度增高有关。
第七,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可能是由于孕妇生理性血容量增加、血小板生理性破坏等导致血小板减少,系妊娠生理性变化。
第八,假性血小板减少:临床当中比较多见,往往与操作人员、试剂等因素有关,可通过查人工血小板进行鉴别,这些往往是暂时的血小板减少。
那么,得了血小板减少症,我们该如何诊疗呢?
首先,要明确原因,可先到血液科、风湿免疫科进行检查,在做了骨髓穿刺、自身抗体检测、肝肾功能、感染筛查后,尽快明确诊断。
治疗方面:比较轻者,对症处理后血小板会很快恢复正常。比较重者要高度警惕,避免因血小板下降明显引起的内脏出血。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根据病情需要给以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CD20单抗、环磷酰胺、硫唑嘌呤、输注血小板等,危急病人可给以血浆置换疗法,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考虑脾切除,但要把握适应症。西药治疗副作用较多,尤其是激素的副作用。
中医方面:中医治疗血小板减少症有显著的优势,副作用少,对全身症状的改善也很明显。本病属于中医“发斑”、“
血证”范畴。多由于热毒炽盛,迫血妄行,日久可导致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主要分为三种证型:
1、热毒炽盛证:在血小板减少同时,伴有发热烦渴,尿黄便秘,质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为主,可用清营汤化裁。
2、阴虚胃热型: 在血小板减少同时,常伴手足心热,颜面潮红,烦渴盗汗,头晕,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宁络止血,可用玉女煎化裁。
3、脾虚气弱型: 在血小板减少同时,常伴有乏力,头晕,心悸气短,食欲不振,面色苍白或萎黄,病史较长,反复发作,舌质淡,苔白,脉弱。治宜益气摄血,可用归脾汤化裁。
饮食方面:血小板减少的病人在饮食上要保证各种营养成分的供给。花生衣、莲藕、阿胶、红枣、旱莲草、侧柏叶等,可以泡茶或煲汤,对血小板减少有一定的疗效。
总之,如果发生血小板减少,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尽快明确诊断,及时处理。病情稳定后,要定期复诊。
文章属于病友个人治疗见解及自身对疾病的治疗分析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谨慎参阅!
提示:ITP6病友网站内任何对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
作者:血小板减少交流群病友分享(文章内图片于群内交流)
链接:https://www.itp6.com/15376.html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