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用抗生素,已经成为了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所以我们需要普及有关的科学知识让人们认识到这种疾病这种现象的危害,滥用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已经成为医疗行业的一大问题。
药物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有三种因素可致血小板减少,即:药物直接作用于血小板,药物抑制骨髓产生血小板,药物免疫性三种因素。前两种因素与用药剂量大、用药时间长密切相关,比较多见;后一种因素与用药剂量和时间无关,而与患者本人的过敏体质相关,相对少见。这说明避免长期大剂量用药是预防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的关键。
已知药物
目前已知约有70种药物可致药物性血小板减少,其中60%~70%是由于抗生素所致。根据统计,大约40余种抗生素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其中以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磺胺类等抗生素最为多见,这几类抗生素中均有数种药物可致血小板减少的发生。另外,氯霉素、合霉素、灰黄霉素、万古霉素、新生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萘啶酸、多粘菌素、利福平、两性霉素B及抗肿瘤抗生素(丝裂霉素C、放线菌素D、柔红霉素等)等,也有致血小板减少的相关报道。因此,使用这些抗生素,尤其是长时间或大剂量用药时,必须警惕药物致血小板减少副作用。
众所周知,血小板的功能主要是促进止血、加速凝血,同时还有维护毛细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所以,当血小板减少时就会导致出血和凝血机制障碍,引起出血及紫癜的发生。抗生素所致血小板减少大多发生在用药后2周内,以5~10天最常见,也有个别发生在数月之后。抗生素所致血小板减少以轻至中度者居多,血小板计数一般在5万~7万/立方毫米。极少数可能表现为重度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低于3万/立方毫米。临床表现是以鼻衄、牙龈出血、皮肤紫斑等出血症状为主,部分患者可能呈现血尿或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主诉有泌尿道及肠道出血。与此同时,患者可能伴有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相关症状。
干预措施
抗生素所致血小板减少的干预措施包括:
1、严格掌握适应症,防止误用、滥用抗生素;
2、严格掌握药物剂量和疗程,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大剂量用药,尽量缩短用药时间;
3、用药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血象,每周至少检查1次血常规。假如在使用抗生素期间出现异常,例如皮肤黏膜有出血现象,或发现血小板低于8万/立方毫米,就应及时停用可疑药物。
现在抗生素已经泛滥成灾,人们乱用抗生素,实际上这种现象危害很大,以上为大家讲解了乱用抗生素的危害,慎用抗生素是人人都应该自发自觉去遵守的原则,患者也应该有正确的合理用药意识。
文章属于病友个人治疗见解及自身对疾病的治疗分析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谨慎参阅!
提示:ITP6病友网站内任何对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
作者:血小板减少交流群病友分享(文章内图片于群内交流)
链接:https://www.itp6.com/13960.html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